194520 論壇讓人傷心 不是因為愛情結束了; 而是因為當一切都結束了, 愛 還在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
[一般討論] 希望在“哀大莫若心死”中死去

[複製鏈接]
查看: 6715|回復: 0
紫晴 發表於 2013-7-17 19:19:47 |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紫晴 於 2013-7-17 19:21 編輯

中國人說“哀大莫若心死”,在美國心理學家施奈德(C. R. Snyder)的《希望的心理學》一書有一個相似的說法,叫“心理死亡”(psychological death)。其實,在這兩個說法中,死去的都不是“心”,而是希望。希望是存在於心靈或靈魂中的東西,一個人沒有自由的心靈,便不可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希望。

施奈德把“心理死亡”定義為這樣一種狀態:“由目標導向的思維衰退,直到像植 物般冷漠的程度。”他寫道:“一個人心理死亡的時候,他處於一種對人生目標冷漠、麻痹的精神狀態。兒童和成年人都有某種希望的念想,希望的死亡是一步一步 地發散出來的。它經常是從希望受阻開始,由於希望受阻而憤怒和絕望,最後對所有的目標萬念俱灰,無動於衷。”
一個人的希望受阻,通常是因為最重要的目標先行受到了阻遏。目標重要不重要,是由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言的。社會對人形成“重要目標”的觀念有關鍵的影響,在中國,以前是政治,現在是金錢。

以前,人們把所謂的“政治生命”(黨籍、政治前途、歷史清白、組織信任)看成最重要的人生目標,為此可以六親不認,與家庭劃清界限,出賣朋友,誣陷他人。人們把“政治上不出問題”當作人生重大目標,是因為害怕“政治問題”不僅會給自己帶來災禍,而且還會連累家人。一旦政治目 標受阻,其他一切具體目標也都難以實現。誰政治上出了問題,朋友便會疏遠他,視他為陌路之人,同志們也會對他落井下石,以至妻離子散、家敗人亡。許多受 “家庭政治問題”連累的人,招不了工,上不了學,找不到對象。這類具體人生目標屢屢受阻,會使人極度挫折沮喪。如果一次次努力都無法改變,人就會變得心力 交瘁、萬念俱灰、冷漠麻痹,不再敢抱任何希望,對希望也就死了心。心死是人的一種最後的自我保護手段。

從懷有希望的念想到對希望死心,會經過一個憤怒的階段。只有對希望敏感的人, 對希望在意的人,才會憤怒。今天,由於制度性的不公正,一個人的出身條件仍然對他的前途有重大的影響,官二代、富二代、紅二代有父母和有權有錢的叔叔、阿 姨替他們鋪墊美好前程的台階。窮二代、農民工二代則上學、就業、個人發展處處受到限制。如果他們能夠認命,以但求溫飽為滿足,倒也罷了。但如果他們想要翻 身,卻無論如何拼命努力,都無法爭取到更好的人生,他們就可能因為希望受阻而感到憤怒。

從“還有希望”到“心死”,在這個變化過程中,憤怒是一個過渡階段,也是一個 最痛苦的階段。在這個階段中,年齡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,年青人會覺得自己有年齡的本錢,因此會在這個階段上停留得長一些。不再年輕或者上了年紀的人,他們 很快就會從憤怒轉入下一個階段,那就是絕望。施奈德指出:“絕望是一個人對重要目標受阻的投降。在憤怒的時候,人還在與阻礙搏鬥,與憤怒不同,絕望是一種 不再有動力的沮喪狀態。……絕望是一種放棄了的無所行動。”人從絕望會迅速進入心理死亡的最後階段,那就是徹底麻木,完全心死。

在不同的環境中,完成心死過程的時間長度會有很大差別。在“文革”時,冷酷無情的階級鬥爭和肉體、精神殘害使得一個人很難細細品味整個心死的過程。等不到精神麻木,他就會一下子陷入絕望的恐懼之中,用上吊、自溺、臥軌等劇烈的手段表現並結束自己絕望。

在日子變得好過許多的今天,金錢成為許多人的人生主要目標。對他們來說,就算 人生目標受阻,就算因此漸漸絕望和麻木,也不至於慘痛到必須身心皆死的地步。一個人心死了,但肉體仍然可以苟活於世。誰如果善於自我勸解,學會“難得糊 塗”,不去理睬甚麼精神、心靈、自由、尊嚴,那麼,即便人生像果戈理《死魂靈》中那樣庸俗、淺薄、蠅營狗苟、鼠目寸光,也照樣可以覺得自己活得很滋潤,很幸福。對他們來說,追求存活於心靈中的希望只不過是庸人自擾。他們所不知道的是,死魂靈不是靈魂,而根本就是沒有靈魂,真正的希望是不可能駐存在死魂靈裡的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194520.com

GMT+8, 2024-4-16 17:06 , Processed in 0.080591 second(s), 6 queries , Apc On.

Powered by Discuz!

© 2013 194520.com

回頂部